DD海配
全国服务热线
13655495918

加快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 亟需完善管理政策法规体系

   2022-11-08 中国汽车报网3350
核心提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兴起之后,动力电池回收的价值和紧迫性就不断被讨论。如今,随着动力电池即将迎来退役的时间热潮,其回收利用的问
 我国新能源汽车兴起之后,动力电池回收的价值和紧迫性就不断被讨论。如今,随着动力电池即将迎来退役的时间热潮,其回收利用的问题愈发迫切,叠加原材料价格高涨,更是让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热度急剧升温。行业预计,到2025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累计或达137.4GWh(约120万吨),利用产值可超千亿元规模。

如此大体量的动力电池市场,其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与此同时,为了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规范行业发展,推进资源综合利用,近年来我国相关部委也陆续出台多项政策、办法,为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FOURIN世界汽车研究会(FAF)第41次例会上,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汽车产业政策研究部总监李震彪总结认为,国内动力电池回收政策的发展经历了三大阶段:2012-2016年只是作为推广应用NEV政策文件的部分条款出现;2016年开始进入专题政策阶段,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专门针对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的相关政策和标准;2018年至今政策进一步完善,同时,各地政府加快落实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实施方案。

“截至目前,我国已初步搭建了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为基本原则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政策体系框架,基本建立了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的标准体系并逐步完善。但已经出台的均为政策性文件,没有部门规章、行政法规和专项法律,缺乏一定的强制性约束力,而且产业主管部门缺少执法权,对违规企业的管理效力不高,各环节的细分领域标准修订也需要进一步加快。“李震彪指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正在修订中,长期来看,只有逐步提升管理文件的法律层级和加强执法,才能真正规范行业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工信部也于今年9月提出,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领域,要着力推动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加大监管约束力度,强化电池的流向管理,压实各方的主体责任;二是加大退役电池柔性拆解,高效再生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力度,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加快出台一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抓好标准贯彻落实,强化标准引领支撑;三是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总结,遴选推广一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成熟经验和典型项目,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引导各方高质量推进回收体系建设;四是持续实施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培育壮大梯次和再生利用骨干企业,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聚拢。

政策和行业的双重利好下,看上去前景无限的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却依然存在着诸多痛点。从回收体系建设来看,我国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190余家汽车生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等企业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6个地级市行政区设立了10235个回收服务网点。不过,由于回收服务网点建设缺乏监管机制,导致真正满足条件的企业数量模糊,甚至仍有部分汽车生产企业尚未开展回收服务网点的建设工作,整个回收市场处在相对混乱的状态,规范高效的回收体系未有效建立。

李震彪进一步指出,在电池两种回收工艺上,梯次利用环节面临的主要难题是对电池剩余寿命、性能评估,以及没有稳定的型号和规格尺寸统一的废旧动能蓄电池来源。这也导致梯次产品无法标准化,且投入成本过高。因此,行业中也出现了小规模储能应用具备较好的经济性,而大规模储能因投资回报期较长,梯次利用经济性还未体现的现象。相对而言,在再生利用环节,目前我国已建成一批环保水平高、技术相对成熟的以湿法冶金回收工艺为主电池再生利用企业。但目前该行业存在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不容忽视。

针对行业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李震彪最后从国家层面要高度重视统筹布局、抓紧制定专项的法规、完善管理政策法规体系、研究制定相应的财税支持政策、严格安全环保执法,以及加大技术装备和研发支持力度、加强公益宣传等多个方面给出相应的建议。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