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海配
全国服务热线
13655495918

“驭势”——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2022年度之声精彩回顾

   2022-12-29 中国汽车报网2250
核心提示:2022年12月26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联合主办的中国汽车产业发
 2022年12月26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联合主办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2022年度之声(以下简称“2022年度之声”)成功召开。以“驭势”为年度主题,总结2022年,展望2023年。来自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吴志新,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徐留平,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发表沉浸式演讲,集中释放产业发展智库思想,分享企业经营真知灼见,为汽车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以下是嘉宾演讲精彩实录。

•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吴志新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吴志新

2021年年底召开的首届年度之声,我用一个词总结了汽车产业面临的状况,是“混沌”;同时,我也用了一个词展望了2022年的汽车产业,是“变革”。

日月如梭,时光飞逝。回顾即将过去的2022年,国内外政治形势、经济形势、产业形势,“变革”的确贯穿始终,世界格局的“变幻莫测”,因俄乌冲突而更加明朗。

2022年,我们迎来了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现代化国家,汽车强国不可或缺。2022年,汽车产业“混沌”形态变得清明, “变革”力量厚积薄发。历“混沌”,拨云见日;迎“变革”,驭势者赢。

今年,我想以“驭势”作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2022年度之声的关键词,和大家共同回顾2022、展望2023!

第一部分 激荡2022年

变革格局、纵横交错,变革大潮、跌宕起伏、暗流涌动。2022年,全体汽车人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政府有为、行业协同、企业拼搏,汽车产业在建设汽车强国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定地的步伐。

鉴往知来。在此,我们希望和大家一起回顾极不平凡的2022,激发起更强大的产业自立自强的信心,汇聚起更磅礴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力量。

一、应势力挽,政策护航产业发展

2022年,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世界经济环境更加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但中国,依然展现出极强的发展韧性,宏观经济回稳向好,与传统发达经济体的经济衰退形成了鲜明对比。国内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为汽车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新冠疫情、稀缺材料、缺芯少魂、成本高涨、物流受阻等风险,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汽车产业之上,风险与危机暗流涌动。

为更好应对风险与挑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引领、保障、助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密集出台产业链供应链“稳链、强链、补链”政策,推动核心技术突破,打通关键堵点,汽车零部件供应短缺得到有效缓解,汽车生产端风险得到较大程度化解。

特别是在汽车芯片领域,建立供需对接平台、打击囤积居奇、强化自主可控等多项举措,将芯片短缺的影响降到较低水平。另一方面,减征购置税、放宽汽车限购、打通二手车市场等系列促进汽车消费政策,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刺激了新购、换购消费,促进了消费升级,在汽车市场端发挥了强心剂和助推器作用。

我相信,疫情等特定事件,只能改变我们发展的节奏,不会动摇我们战略发展的方向。政策护航我们渡过动荡时刻,汽车产业界也倍感欢欣鼓舞。

二、积势薄发,民族品牌奋力突围

面对诸多挑战,民族汽车企业以奋楫者姿态、以奋斗者作为,实现了逆势突围。10月份,民族品牌就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三个突破:一是乘用车销量份额达到53.2%,占据半壁江山,撬开了曾经不可撼动的合资和豪华品牌市场大门;二是第一次出现民族车企占据市场销量前三甲,我们有了自己的“种子选手”;三是单一民族品牌市场份额首次超过10%,民族汽车产业锻造出了自己的“杀手锏”。

2022年,足以成为民族品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成绩的背后,是民族品牌的坚守克难和厚积薄发。

一是,民族品牌坚定不移推进品牌高端化。越来越多的民族品牌车型价格超过30万元,跨入豪华车的价格门槛,并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民族品牌突破了固有的形象标签,“高端”、“科技感”、“创新力”、“技术实力”等民族品牌新标签,赢得了用户的青睐,在用户心中开始扎根。

二是,民族品牌坚持深化营销创新。民族品牌销售理念真正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商业模式创新吸引了流量,并把流量转化为了销量,民族品牌找到了符合自身定位的品牌调性,打造了更具吸引力的品牌IP。

三是,民族品牌着力重塑新时代用户文化。作为当前消费主力的年轻群体,成长于中国制造崛起、经济腾飞的时代。在高涨的“国潮”消费热情下,自主品牌大力融合国潮设计,彰显民族文化自信,赢得了年轻一代的认可与信任。

三、蓄势待发,技术为核创新驱动

“新四化”赛道,呈现出空前的朝气与活力。汽车产业深入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担当创新主体地位的使命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供应链“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取得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突破基础性和关键性领域的技术封锁。

由衷欣喜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通过技术创新,巩固了先发优势、夯实了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根基。纯电动车平均续驶里程提升到400公里以上;十年间,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提升了2倍;新一代插混技术更是实现油电购买平价。

先跑赢技术,才能跑赢时间,最终才能跑赢对手,科技创新是通向成功的密码。中国汽车产业在2022年,抓住了“新能源”与“智能网联”的牛鼻子,特别是面向软件定义汽车新时代,已经全面打响技术创新、科技自立自强之战。

四、乘势而为,新能源汽车蓬勃引领

双碳目标,是关乎多方、影响深远、路途艰辛的新长征。能源安全刻不容缓、能源体系深刻变革、能源利用亟待畅通。新能源汽车作为绿色低碳可再生能源的重要使用场景,迎来百年一遇战略机遇期。中国新能源汽车历经20余年矢志不渝、坚持不懈的努力,在“风来之时”,乘风破浪,扬帆起航。

2022年,新能源汽车发展呈现四大特征。

一是,市场高速增长态势远超预期。在政策引导、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驱动下,二三线城市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加速提升,尤其是南方的城市新区,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及补能优势明显,推动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远超预期。

二是,产品结构由“哑铃型”向“纺锤型”演变。紧凑车型集中体现节能性、舒适性等典型特征,迎来爆发,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开始直面竞争,形成了聚势而强的效果。

三是,固态电池开启研发元年,半固态电池技术、新体系电池技术竞赛正式开场。“动力电池技术的跨代际创新突破,必将是下一代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的制高点、焦土和生死存亡之地”,颠覆性风险需认真应对。

四是,插混汽车显著上升。插混汽车由过渡角色向全能型角色转换。其节能性、长续航特性,激发了插混汽车消费需求,市场正式进入插电汽车2.0时代。

五、谋势而动,智能网联未来已来

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成为企业实现第二增长曲线的重要支撑。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各类关键技术集中呈现的核心载体,既是技术实现突破的驱动者,又是重要的受益者。

政策层面,2022年,从行业监管到信息安全再到基础设施等全方位政策密集出台。沙盒监管制度问世,有效化解了原有召回体系监管制度中,对自动驾驶的种种掣肘与限制,形成了多部门联动机制,全方位推动信息安全政策体系建设的良好态势。针对高阶自动驾驶,深圳率先发布法规,支持L3及以上自动驾驶车辆上路运行,可为其他城市提供经验借鉴。车路协同迎来国家顶层政策加持,“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协同的云”成为双智城市发展标准范本,汽车与交通、能源、城市将实现深度融合。

技术层面,路线百家争鸣,产品多场景应用。汽车不再只是简单的交通移动工具,正在成为人们的第三生活空间。智能座舱作为第三生活空间的核心载体,追求更加人性化的交互,追求科技感,追求沉浸式体验,正在成为企业的重要竞技场。人机交互更加智能,语音交互的新车渗透率已达八成。视觉体验不再是豪华车的专属标签,中高端量产化车型逐步搭载HUD,装车率达到6%,有望持续提升。民族品牌企业在这一全新赛道上,不断实现新的突破。我们看到,多款自主车规级激光雷达产品已经实现量产装车,随着成本的下降,将迎来大规模商业化。

六、兴势破局,出海搏击走向全球

2022年,民族品牌奋力开拓国际市场,海外市场销量规模迈上更高台阶,开创了新的发展纪元。2022年,我国有望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出色成绩单的背后,既有外部环境的机遇,更体现出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内生强劲动力。疫情笼罩下,芯片短缺导致全球产能降低,为我国提供了积极抢占海外市场的契机,我国汽车产业链的完整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能源汽车的成绩更是格外抢眼。1-10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49.9万辆。传统企业、新势力企业的新能源汽车,敲开了欧美、东南亚市场的大门,走了出去、站住了脚跟。

第二部分 抢滩2023年

暗流涌动、风高浪急,大海搏杀、大浪淘沙。告别2022年,迈向2023年,汽车产业内外部环境依然波谲云诡,但汽车产业的态势和趋势已经不断清晰。以确定性的行动对冲不确定性环境,2023年的市场竞争如同抢滩登陆,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产业,洞察发展的洪流大势,踏准每一朵翻腾的浪花。

今年,我想聚焦三点,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顺势进取,坚定电动化新赛道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基本渡过依赖政策驱动的发展期,消费牵引、市场为主、政策助力的新发展阶段已经到来。电动化,是全球汽车产业的新赛道,是汽车强国建设百年一遇的战略机遇,不容有失。

坚定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发展的信心。新能源汽车已经提前三年,完成20%市场渗透率的发展规划目标。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650万辆左右,2023年,具有冲击900万辆的市场潜力,市场就是机遇。

我们要坚定多种技术路线并存发展的判断。不管是纯电动、插电式还是氢燃料电池,不同技术路线拥有不同的应用场景,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多种技术路线的发展并存,仍将是长期趋势。

市场变幻、需求多样、竞争多元,但核心竞争力打造始终如一。铸牢电动化平台,坚守高品质产品供给,技术路径兼顾当下与未来,提高车型谱系化水平,都将是驰骋电动化赛道的底层逻辑。

同时,2023年,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严峻形势仍然存在,但相较于传统汽车领域,我们更应重视智能新能源汽车车用芯片供应链的安全,更加重视动力电池稀缺资源的安全、稳定、畅通,这将直接决定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先发优势、已有优势的巩固和保持。

二、察势布局,应对动力电池新革命

我国动力电池技术和产业,已经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居安思危,要看到的是:现有体系电池关键性能指标已接近天花板,集中力量攻克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刻不容缓;动力电池产业,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心脏”,上半场的领先,绝不能忽视下半场的颠覆性风险。

半固态、固态电池技术,已经成为电池技术的下一个风口,能量密度的翻倍增长,将对现有动力电池产业链带来革命性的冲击,更是我国作为当前行业领先者的挑战和忧患。

与其等,不如干,我们强烈建议,我国动力电池领军企业要从当下开始,加快推动固态电池的创新突破和产业化进程。

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的战略安全。镍、钴、锂等已经成为关键矿产、紧缺资源,国际上在这类的资源竞争态势将愈发严峻,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能解决了技术“卡脖子”问题,但却被“釜底抽薪”。我国动力电池关键原材料,严重依赖海外市场供应,隐患已成明患。政府、行业、企业,我们该怎么办?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思考。

1、 观势前行,应对碳足迹新壁垒

碳税将成为新的国际贸易壁垒。我们看到,欧洲议会与理事会达成临时协议,建立欧盟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根据进出口产品的含碳量征收关税、为出口企业提供退税等。美国提出《清洁竞争法》,是基于窄幅边界调整的碳税立法。碳关税,已然成为影响货物贸易的重要壁垒,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我们建议,要从全生命周期着手,基于全产业链梳理碳足迹,建立碳账本,摸清碳排放底数;要重点关注生产制造环节的碳排放,尤其是动力电池生产制造环节是减碳降碳的重心;要加快我国汽车产品的绿色认证体系建设,包括顶层设计、政策体系、标准法规体系、低碳产品评价和认证能力,加大加快国际互认,有效对冲发达国家的碳关税贸易壁垒。

应对碳足迹新壁垒,其主要目的是实现“走出去”,是构建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是建设汽车强国。我们要系统性构建汽车产品、产业 “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我国汽车产业的规模优势,进军世界发达国家市场。

要吸引先进技术、高端人才赋能国内产业发展,形成规模与技术相互促进的正向循环。要实施产品出口和产能出口两条腿走路,以“产品出口”带动“产能出口”。要在海外市场建立“朋友圈”,加强海外产业集群共建。要注重产品体验和产品服务等海外地区的后市场需求,持续构建销售加服务网络,提升新能源汽车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吸引力。

第三部分 驭势者赢

当前,我国汽车产业正在迈向汽车强国的关键阶段,持续向上发展的动力十足。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汽车产业的发展并非一路高歌、一片坦途,仍然充满了各种风险与挑战。但,战者,驭势则赢!

无论是地缘政治深刻影响着全球能源、关键材料、产业链供应链,还是全球对高端汽车芯片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和政治化,或是在低碳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过程中,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全面、深度融合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在产业发展的新征程上,坚持应势、积势、蓄势,乘势、谋势、兴势,顺势、察势、观势,是我们万变不离其宗的应对宝典,中国汽车产业一定能经历风雨、应对惊涛、闯过骇浪!

让我们汽车产业期待更有作为的2023年!谢谢大家!

我们,明年再会!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

近年来,在政、产、学、研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持续深入,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电动化转型全球引领,智能化网联化加速迭代,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汽车强国建设进入攻坚克难、爬坡过坎新阶段。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与我国的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形成了历史性交汇,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发生深刻变革,我国汽车产业科技创新也从跟随式创新推动高速发展,迈向引领型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下面,我就新征程汽车科技创新谈几点个人认识。

第1, 核心技术攻坚仍是产业科技创新主任务

我国汽车产业仍然处于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加速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技术基础仍然薄弱,局部优势尚不稳固,仍需将关键技术攻坚放到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由“量”的增值转向“质”的提升。

一是坚持纯电驱动引领。推动下一代动力电池、新体系燃料电池、先进电驱动系统的技术迭代升级和产业化突破,持续引领汽车电动化创新方向。

二是强化智能技术赋能。加快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融合感知与决策、智能底盘等智能驾驶共性技术突破,赋能和加速电动化转型进程。

三是筑牢技术平台底座。突破自动驾驶操作系统、车规级芯片、云控技术平台、高精地图等平台底座技术,切实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第2, 跨领域融合创新将成为重要科技创新范式

一是跨领域新技术突破将推动汽车关键技术加速迭代。新材料、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术创新集中突破落地,加速推进汽车动力系统、电子电气架构、信息物理系统迭代升级,进一步重塑汽车产业产业链、价值链。

二是跨界融合创新将驱动汽车创新生态加速重构。随着新能源、信息通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技术率先在汽车产业规模应用,加速推进车能融合、智能互联、智能共享出行多领域融合发展新生态。

第3, 全球合作仍是科技变革的关键支撑力量

汽车产业是典型的全球性产业,也一直是全球科技合作的关键领域。当前,新技术应用将带来数据监管、网络安全、交通规则等新问题、新挑战,仍需要各国合力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国际规则制定,共同建立高水平全球科技治理体系。尽管近期断链脱钩等逆全球化思潮沉渣泛起,推进全球汽车科技合作向跨领域、深层次、高质量方向发展仍是国际汽车产业共同愿景。

回首来时路,科技创新是我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塑造关键领域先发优势的重要基石。

迈入新征程,科技创新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汽车强国建设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将更加凸显。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愿与各方一道,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政策创新、模式创新,以创新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为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18年历程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不断做大做强,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变。党的二十大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国汽车产业在机遇与挑战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迎接百年变局新局面的到来,我国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迈入了新的征程。

我们认为品牌向上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品牌不仅是企业的重要资产,更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体现。品牌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中国汽车品牌向上是汽车强国建设的必经之路。中国汽车经过多年努力品牌向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体现在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在全球汽车品牌价值榜上的品牌数量和排名均在上升。品牌高端化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全球化进程持续提速等等方面成就有目共睹。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汽车成为世界级品牌仍距离尚远,中国汽车品牌依然大而不强、多而不强,品牌价值与市场规模长期背离。百年汽车发展史中,汽车强国均有自己的国家品牌形象标签。中国汽车起步晚,起点低,没有统一形象建设。早期形成的模仿、抄袭等口碑在海外市场依然存在,品牌形象滞后于产品实力的提升。中国品牌一直以来单打独斗、各自为战,未有效形成合力,不利于具有国家价值的大品牌形象建设。中国汽车燃油车时代和智能电动车时代,均缺少中国品牌成长的原创理论体系,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中国汽车从跟随到引领,正处在转型跨越的关键阶段,我们认为打造中国汽车大品牌形象,既生逢其时,又刻不容缓。这也正是行业组织所关注和开展工作的重点所在。在这里我也简要向大家汇报一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推动中国汽车品牌向上所做的工作。

三年前,中汽协会全新成立了品牌服务部,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是成立了中国汽车企业首席品牌官联席会,简称CB20。目前为止全部中国汽车品牌均已加入。作为行业与企业之间沟通的平台,CB20凝聚品牌官的力量和共识,携手推动中国汽车品牌整体向上发展。助力中国品牌共进共赢。

二是在工信部指导下连续两年开展了中国汽车品牌向上发展专项行动。其中以“看见中国汽车”为主题的品牌巡礼全国行是业内首个多家企业在同一主题下的联合活动,提升了中国汽车作为一个整体的形象,已成为打造中国汽车大品牌形象的专属载体和行业性品牌活动IP。

三是加强了与媒体的沟通,除了发挥好协会官方媒体《汽车纵横》之外,完善了协会对外的专业化媒体沟通机制,加强舆论引导并定期举办媒体沙龙,传递行业正能量。为中国汽车品牌发展营造良好的媒体环境。

四是创建了学习交流平台,充分利用行业论坛和品牌直播云课堂等机会探讨品牌向上之道。

五是最新启动了中国汽车品牌强基工程课题,将基于我国典型汽车和品牌在燃油车时代及智能电动车时代成长发展的深度研究,建立中国汽车品牌成长的原创理论。为行业和企业的品牌发展提供指导,为国家培育世界级品牌提出建议和对策。

以上是我的分享,品牌向上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各方的持久努力。中汽协会愿与中汽中心等行业机构携手合作,汇聚力量,为强国建设贡献行业组织的力量。

•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徐留平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徐留平

非常荣幸受邀参加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2022年度之声活动。非常高兴和大家云端相聚,与大家分享中国一汽树立民族汽车品牌,尤其是推动红旗品牌跃迁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作为民族汽车品牌的领头雁,红旗品牌诞生在新中国,是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第一个高端汽车品牌。自从1958年以来,已经走过了64载。一路砥砺前行,一路栉风沐雨,为中国树立高端民族汽车品牌,为中国人制造高端汽车产品的信念始终坚定不移,不曾动摇。

2018年1月8日,新红旗品牌战略发布以来,红旗高举新高尚精致主义的品牌理念,以打造中国第一,世界著名高端汽车品牌为目标,牢牢抓住时代之运,民族之运,产业之运,全力以赴日夜兼程,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和奋斗,实现从4千多辆到30多万辆,共63倍的增长,创造了新时代高端汽车品牌跃迁式发展的奇迹。

2021年红旗品牌价值1036亿元,已成为高端民族汽车品牌高质量发展的一面旗帜和标杆。曾经已为继往,未来更需奋进。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处于颠覆性转型变革之中,受经济、疫情、供应链等影响,产业链、供应链仍不稳定,缺芯风险仍然存在。人员、原材料等价格仍将保持增长态势。但惟其艰难,更显担当;惟其艰巨,更显荣光。红旗品牌将坚决抗起强大中国汽车产业的使命责任,积极应对风险挑战,抓紧产业转型机遇,全面、全方位、全身心投入新能源智能汽车。

坚持在组织、人员、产品、技术、渠道等保持大强度、高精准、能持续的充足优质供给。闯出一条快速度、高质量的新能源智能汽车的发展路子。为推动红旗品牌加速向上,持续跃迁发展,我们将继续深入实施五极策略。

一是秉持极致理念。坚持引领汽车行业转型,创建中国式汽车产业发展新路子,聚焦新能源智能汽车,全力将红旗打造成为中国第一,世界著名的新高尚品牌。奋力走出一条新时代中国民族汽车品牌超越发展之路。

二是打造极致产品。坚持“极致梦幻、秒杀惊艳、精美品质、精湛工艺”。布局L、H、S、Q四大系列红旗产品矩阵,全方位满足用户多场景出行需求。从明年下半年开始将密集投放一系列卓越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引领中国高端新能源汽车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

三是创新极致技术。坚持崭新独创,全球首发。攻克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系列重大核心关键技术,以持续引领全球汽车业的创新,为红旗品牌发展注入强大生命力。

四是锤炼极致品质。坚持极致严苛、精益求精,加速创建世界领先质量保证体系。运用现代化、智能化的工艺装备和检测技术,打造匠心之作,奉献时代精品。红旗品牌多款车型荣获年度卓越质量大奖,质量性能指标排名同类产品第一名。

五是追求极致服务。坚持一切为了客户,一切服务于客户,一切谦敬于客户。持续深入实施“六位一体”体验式营销。全力满足新时代广大消费者对美妙出行、美丽体验、美好生活的梦想与追求。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汽车行业风云激荡,民族品牌强势崛起。作为民族汽车品牌的一面旗帜,红旗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世界一流品牌的目标。我们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一汽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国汽车行业全体同仁一道携手共进,共创共赢。共同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振兴发展,为民族汽车品牌的崛起向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

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

走向国际,深度参与全球化,是中国汽车做大做强的重要机遇,也是实现汽车强国的必经之路。

今年前11个月我国出口汽车278.5万辆,预计全年出口将突破300万辆,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中国汽车和中国的手机、家电一样,正迅速成为全世界用户的新选择。我们认为这背后主要是三大原因。

一是中国汽车的体系能力显著提升,特别是质量的极大提升,让中国汽车的质量品质越来越好。

二是中国汽车布局新赛道的速度堪称全球领先,不仅新能源汽车跑的最快,还源源不断的融合车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让汽车像快消品一样快速迭代。

三是随着中国国家形象、中国制造口碑的持续提升,今天的中国汽车品牌在海外市场已经不是过去廉价、低端的形象,而是拥有了绿色、智能化、高品质的新标签,受到越来越多海外消费者的喜爱和信赖。

奇瑞是最早走出国门的中国汽车品牌之一,我们很早就确立了无内不稳、无外不强,内外促进、共同发展的国际化战略,也是最早尝到了海外市场甜头的企业。今年奇瑞出口汽车将突破45万辆,占总销量的35%左右。有望连续20年保持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领先。我们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国际国内双市场格局。海外出口成为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我们认为走向国际是中国汽车品牌的巨大机会,我也建议我们国内的车企们要敢于走出去,敢于走上去。

就在一个月前,我自己带队考察了欧美、日本等市场,和许多海外企业、海外合作伙伴进行了深度的交流。他们都非常期待和中国品牌开展全面合作。我认为今年中国汽车的全球化已经不仅仅是市场的全球化,更是人才、技术、供应链、文化等方面的相互缠绕,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我们走出去的过程中一直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要学会和海外国家、海外合作伙伴共享合作成果,成为受到人家欢迎的合作伙伴。二是要深度融入全球汽车产业链,推动本地化发展,变成当地的企业公民、当地的品牌,共同为海外市场所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同时我们也认为,走向国际的过程中,中国汽车品牌之间,其他中国企业之间,也应该抱团合作、相互协同。大家聚焦各自的优势,分工协作,开展联合创新、跨界创新、融合创新,共同打造中国品牌扬帆出海的强大矩阵。

中国文化中有一句话说的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国汽车品牌走向国际,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汽车强国,也是为了在开放创新的全球生态圈中,为人类百年汽车文明贡献东方智慧和中国力量。我们期待和全球汽车人一起为全球用户带来更美好、更智能、更绿色的出行体验。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

工业是国家经济的根基,汽车又是工业的脊梁。新能源汽车代表绿色、创新、开放等新发展理念,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中国式的现代化必然有汽车电动化,要有新能源汽车强国。在后疫情时代,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有助于我国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实现产业端和消费端的两头拉动,而且也为全球经济绿色复苏,注入新的动能、创造新的机遇。比亚迪和行业一起努力,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过程中,努力锻造出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打造新能源汽车的王牌。

近年来,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滚滚浪潮,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站在“双碳”风口,迎来了技术、产品和市场全面爆发,实现了超预期的井喷式增长。回顾过去3年疫情期间新能源汽车月渗透率增长情况:2020年7月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新能源汽车消费重启,月渗透率从7月不到6%,到12月9%,每月平均增长0.5个百分点;去年,月渗透率从1月6%,到12月22%,每月平均增长1.3个百分点;今年,月渗透率从1月14%,到11月34%,每月平均增长了1.8个百分点。我们看到,新生事物的发展速度不是等比例的,我们对行业变革的加速度和高效率,要有充分的预期和准备。

新能源汽车滚滚浪潮已经来临,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性阶段,预计国内明年销量将会达到900万辆。这也意味着,整个产业和消费结构将焕然一新,形成强大发展动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项要求,也将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里率先应用实现。比亚迪扛起时代担当,始终保持开放,和行业同仁一起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以上内容根据演讲速记整理,未经嘉宾审核确认,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